周智玮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 歆
日前,永新县沁庐丰源酒店内,“永新厨师”劳务品牌推介会举行,80多名永新籍厨师在签名板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一天,国内3000余家永新特色菜餐馆、4300余名永新籍厨师,向全社会亮出专属品牌。
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的永新县,受湘文化和赣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香辣可口、色泽艳丽、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和文化,拥有永新狗肉、血鸭、酱萝卜老鸭汤等名菜30余道。近年来,该县紧密结合地域特点,打造“永新厨师”劳务品牌,通过增强品牌信誉、强化人才培养、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产业+就业”的劳务品牌创建之路。
目前,“永新厨师”劳务品牌已培训2000余名厨师,县内外关联产业吸纳就业2万多人,带动经济收入约3.9亿元。
育人才 培养专业化“永新厨师”
“在永新,厨师这个行业,虽然有一定从业基础,技能特点很突出,但也存在缺乏统一管理、分布零散的问题。我们打造‘永新厨师’劳务品牌,就是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永新县人社局局长刘晓钢告诉记者。
为此,永新县加强劳务品牌技能带头人培养,积极推荐厨师行业申报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室,选树“永新厨师”劳务品牌创立人、传承人、领军人和形象代言人。同时,联合职业培训学校和具有资质的职业技能社会评价机构,完善培训评价体系、设施设备及场地,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永新厨师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
“我们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厨师引入永新中专兼任中式烹饪专业的实践课老师,并组织烹饪专业学生参加各类餐饮行业活动和中式烹调师职业技能竞赛,让学生从小接受专业化的统一培训。”永新县烹饪协会会长张文章说。
强品牌 打造标准化“中央厨房”
走进位于宴堂红酒店的永新禾宴中央厨房,蔬菜加工间、肉类加工间、鱼类加工间、凉菜间、餐具消毒间等区域划分清晰,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厨师服,麻利地穿梭在各自负责的区域,熟练地处理着各类食材。
“我们将菜品在对应加工间进行粗加工,再用冷链车配送到乡下或者单位食堂进行烹饪。这样既保证了食品安全,又减少了场地的垃圾。中央厨房配备了实时监控设备,全程可分享视频供大家监督。”永新禾宴中央厨房负责人徐建新介绍。
近年来,永新县统一组织联络全国各地的永新厨师,征集“永新厨师”劳务品牌标识LOGO,制定行业品牌规范和服务标准,建立烹饪行业人才库,储备优秀的永新厨师人才。同时,该县先后举办十大罗碗、厨王争霸等永新烹调技能大赛活动,以全新的赛事和美食为引领,打造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永新菜式,促进餐饮产业链创新发展。
今年6月,借助承办2024年吉安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契机,永新县接连举办了“禾宴”、“乡宴”、“红宴”、百米“长桌宴”等活动,进一步擦亮了“美食永新”的名片,打响“永新厨师”劳务品牌。
延链条 传承最纯正“永新味道”
凌晨4点,天刚蒙蒙亮,永新县芦溪乡中陂村的蔬菜基地里,村民们已经忙活开了。带着露水的豆角、空心菜、毛豆、青红辣椒等被采摘下来,一捆捆地打包好放进泡沫箱。
带头当搬运工的是中陂村党支部书记曾繁生,每天早上6点之前,他要将打包好的新鲜蔬菜和处理好的土鸡土鸭运到高速路口,由开往深圳的班车发走。下午2点,新鲜的食材就送至深圳各永新餐馆,刚好赶上客流量大的晚餐时间。
“想要做出食客认可的正宗永新味道,就必须用永新本地食材原料。”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熹物中餐厅负责人颜华生笑着说,“比如招牌菜酱萝卜老鸭汤和永新血鸭,如果用其他地方的食材,就总是差那个味。”
“永新味道”的火爆“出圈”,让永新本土食材走向全国。为保障永新的食材供应,永新县落实“一乡一品”工程要求,重点扶持土猪、土鸡、土鸭、有机鱼、小龙虾等绿色生态农产品,逐步建立起优质食材供应名录。同时,在重点城市的赣菜农贸市场开辟永新菜销售专区,加大与航空、铁路的沟通协调力度,为县外永新菜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优质食材。
目前,永新县与分布在深圳、南昌等地的100余家饭店、餐馆达成了食材直供协议,真正实现了农产品一站式“从田间到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