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艳兰 张云霞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随着“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大思政课”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的实践育人空间和阵地正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线下发展到线上。面对实践育人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和阵地,须强化思政引领,构建融会贯通的育人链条,打造实践育人新模式。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思政”视域下构建实践育人模式,要在“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上破题,实现个人成长和服务社会的目标。因此,高校开展思政课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不仅要重视第二课堂和专业课程实践,还要重视思政课实践。一方面,思政课要做到讲深讲透讲活,必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和理论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聚焦学生思想困惑点、社会热点、教材重点难点,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构建与理论教学内容和地方特色互促互融的“问题+专题+特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思政课师生“同实践、同开发、同讲述”的运行机制。“同实践”是师生共同深入社会一线,在“一线课堂”中听故事、访样本,共同体悟新时代改革发展伟大成就。“同开发”是师生共同挖掘“一线课堂”中的典型案例、感人故事,撰写一线纪实,打造课件和讲稿。“同讲述”是采取“师生同台”的形式,把社会实践搬回理论课堂,向没有参加“一线课堂”的同学分享实践教学成果,实现教育对象全覆盖。
目前,高校实践育人主体和场域日益多元化。育人主体包括校内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校外一线工作人员、红色讲解员等,育人场域涵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专业课堂、校外课堂、网络课堂等,但各育人主体和育人场域之间的组织关系结构较为松散,育人合力不足,难以发挥整体效应。对此,有关方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三全育人”和“大思政课”建设理念,确立一体化实践育人导向,进一步打破边界壁垒,统筹推进育人空间和阵地建设。一是打破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建立由学校党委牵头、集中统筹、上下贯通、有效衔接、共同推进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聚集、整合和优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实践育人资源,联合打造校内一体化实践育人场域。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指导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打造“一课多师”“多课同向”的实践育人立体课堂。二是善用社会大课堂资源,以共建实践育人基地为依托,以联合申报项目为载体,以科学规范课程化建设为目标,以团队建设为保障,通过“项目化+课程化+团队化”的深度合作形式,共同开发实践育人资源。三是充分运用数字化资源,通过云游数字场馆,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社会实践“云直播”形式,让没有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也能同步共享实践教学过程。积极运用VR、AI等数智技术赋能实践育人课堂,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通过一体化建设发挥系统集成效应,形成强大育人合力。强化组织支持体系保障,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集中统筹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实现通力合作。强化政策支持体系保障,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纳入教学工作量,建立课内课外学分互认机制,实现不同类型育人主体互通互认互评,参照学生专业实训(实习)标准设立实践育人专项经费。强化师资一体化支持体系保障,建立和完善实践育人指导体系,加强校内校外师资一体化理论认知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强化平台一体化支持体系保障,依托社会优质育人资源,通过校内校外联合申报项目等形式,打造高质量实践育人平台,为开展常态化实践育人提供稳定支撑。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昌航空大学、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