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尺巷的“和”之道

  ■ 徐 明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他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六尺巷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人驰书京城向张英求助。阅信之后,张英在家书中题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到回信后主动让了三尺,吴家人深为感动,也连忙让出三尺,成就了六尺巷的佳话。有人说,六尺巷是最“宽”的巷子,原因不在于它的物理宽度,而是其中蕴含了礼让和谐、亲仁善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和”字,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成为中国人推崇的处世之道。

  “和”的内涵丰富,在我国各个时代、各个领域都渗透着“和”思想。比如,人际交往强调“和气致祥”,保护自然强调“和谐共生”,经商强调“和气生财”,国与国之间强调“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等等。在六尺巷的故事里,张英身居高位却不以势压人,处理邻里关系能做到谦和礼让,为当时和后世的人们树立了典范。今天的六尺巷,放眼望去,笔直的小巷,长约百米,宽2米,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两旁植香樟。巷道两端立有徽式汉白玉牌坊,一端刻着“礼让”,一端题有“懿德流芳”,向世人展现着“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和”是智慧的体现。现实生活中,邻里之间发生龃龉,起因往往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贪图小便宜,逐步分割、占据公共空间;有的不顾及他人感受,随意制造噪音;面对矛盾纠纷,有的嘴上不饶人,有的得理不饶人,结果导致矛盾激化,甚至酿成悲剧。如果我们能以“和”的智慧来处理矛盾,学会换位思考、互相谅解,就能实现“事心双解”,化冲突于无形。心宽一尺,路宽一丈。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晴天。据说,六尺巷故事发生后,桐城民间每遇纷争,涉事双方常以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冰释前嫌。历史和现实都提示人们,以和谐、包容、理性的态度来做人做事,于差异中求平衡、于繁复中求有序、于矛盾中求协调,“和”的智慧就会转化为和谐的氛围。

  六尺巷,不仅是一处地名、一个典故,还是一种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六尺巷考察时指出:“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充分借鉴六尺巷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我们要把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社会治理实践,建立健全人民调解机制,引导涉事双方克服浮躁心理,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交流沟通,找到双方能够接受的平衡点、契合点,推动问题妥善解决,达到“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的治理效果,为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汇聚正能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建设教育强省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坚定信心 鼓足干劲
六尺巷的“和”之道
多方合力锻造大国工匠
“跟着团长打县城”做对了什么?
别被“第三方测评”迷了眼
让AI客服和人工客服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