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

  冯钰平  卢雅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上栗县“群众贴心人”制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治理强基战略,锚定县域高效能治理,明方向、强党性、勇担当、严要求,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县域治理的有效路径。

  以政治引领夯实党的领导,发挥治理优势。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在县域治理中有效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一方面,“群众贴心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决策部署,结合群众反馈与监督评价的链式组合,实现治理过程调适性、同向性的统一,增强了县域治理的整体性。另一方面,“群众贴心人”坚持政治引领,理顺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实现“权威—自主”互动模式下治理广泛性、多样性、协同性的有机融合。通过持续深化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建设,拓展创新“群众贴心人”制度,筑牢了敢打必胜的战斗堡垒。

  以思想引领坚持人民至上,优化治理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影响行为主体的主观偏好、信息处理、行为选择,对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提升治理效能至关重要。“群众贴心人”制度把“人民至上”理念融入党员干部的行为实践,通过加强思想建设,“群众贴心人”制度更好地明确了问题导向和民生导向两大原则。从县乡村组四级群众工作网,到汇聚“不同层面”的群众贴心人工作队伍,再到“长效管用”的工作机制,“群众贴心人”制度立足群众满意度这一标准探索了整合资源力量的整体架构,在走访交流中洗涤初心,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贴心,形成了推动县域治理全面进步的系统方法与框架体系。

  以组织引领理顺条块关系,健全治理结构。“群众贴心人”制度将建强基层组织作为重要内容,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基层治理结构。就纵向到底而言,工作做到一线,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组织力。“包村长”机制、“屋场贴心会”机制、“贴心服务日”机制、“贴心网格”机制,都是以党组织为核心,牢牢抓住了组织力这个“牛鼻子”,推动基层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就横向到边而论,支部建在一线,“屋场贴心会”开到村组和田间地头,把县乡村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一体化搭建政策学习宣传平台、干群交流沟通平台、民生事项办理平台、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技术技能推广平台、实用信息传播平台,更好地发挥了党建引领县域治理的乘数效应。

  以作风引领坚守自律底线,增强治理效能。“群众贴心人”制度坚持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立足岗位、发挥所长,与群众面对面宣讲政策、点对点破解难题,把群众关心关注的工作做到了家门口,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同时,“群众贴心人”制度以“屋场贴心会”为有效平台,做好政策宣讲、公开监督举报方式、引导群众参与监督,有效破解了基层监督力量薄弱、“熟人社会”监督难等问题,助力县域治理效能“最大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深读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宜春新闻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产经
   第13版:资讯
   第14版:法治
   第15版:教育
   第16版:智观
“群众贴心人”制度:治理强基的上栗探索
“贴心八条”:真正做到亲近群众、服务群众
“五治”融合: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
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
八次提升:在坚持问题导向中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