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持续讲好中国故事

  外国友人在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体验南昌非遗錾金技艺。                                   谢 华摄

  谢 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举措。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使命任务。今年4月,江西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成立,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总体外宣大局。加快构建传播矩阵,我们要用好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开展国际传播,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贡献江西力量。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的宣传,让海外受众对中国缺乏全面了解,这增加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迫切性。要使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就必须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表达方式和故事叙述模式,更准确地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发展理念和成就。

  ●中国故事人人表达

  在“人人皆媒”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的主题有所拓展,大到中央级媒体,小到每一个公民都成了国际传播的主体。普通人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叙事,是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把个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声音放大,需要建立更有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引导力的新型国际传播旗舰,把资源用好、用活,达到让中国声音音量加大、同频共振的国际传播效果。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读懂中国。要了解自己的国家,包括历史文化、发展道路、大政方针。其次,要读懂世界。既要看到外界对中国有哪些关注点,又要了解外界对中国存在哪些误解和偏见,才能有针对性地讲好中国故事,激浊扬清、增信释疑。再次,要提高沟通能力。要学会用外国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要创新传播话语,把“自己想讲的”和“国外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推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形成更立体、更客观、更真实的了解。

  传播好中国声音,要立足中国话语、中国叙事和中国理论来阐释中国实践,进而发出有依据、有价值的中国声音。在传播实践中,要让中华文化生活化、生动化、具体化,使受众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积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一部分,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中国故事共情表达

  国际传播中客观存在的时空差异、语言差异、思维方式差异、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意识形态差异等,形成了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跨越的“千沟万壑”。对此,要遵循跨文化传播规律,不断“破壁过桥”,在开展中国叙事时力求细分受众、共情同理,善用网络、善借载体,让世界能够读懂并认同中国的发展进步。要想“过桥”,必先“搭桥”。要在融通中外上下功夫,找到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找准国际交流的“公约数”,用国外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的方式、听得信的内容,让中国叙事成为世界叙事和国际共识。在指导思想上,既要有权威、有依据、有底气的理论观点与核心观念,也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引起共情、引发共鸣,拓展朋友圈。在叙事方式上,既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也要善于从细微切口和日常情感处发力,唤起海内外受众强烈的共情,增强其对中华文明的亲近感。在传播渠道上,既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要善于利用网络自媒体工具,让传播更贴近海外受众的日常生活。

  不同的国际受众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持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各异,对外话语叙事只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好国际传播,要注重分析国际受众的关注点、需求点、兴奋点等,进行分众化推广、差异化传播。比如,对于发达国家,可侧重介绍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展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逻辑性,讲好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故事;对于发展中国家,可侧重阐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命运以及共同富裕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引起共谋发展的情感共鸣。

  ●中国故事民间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这对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平民化、多元化的格局再造,让地方传播也能成为国际传播的“大主角”。三宝村的“农民艺术家”走进国际大舞台、贵州省国际传播中心开启的“村超”“村BA”全球英文直播等都是民间成功的国际传播范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内容生产的重点,是讲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故事,既强调文化的在地性,又兼顾本土文化的全球化。注重民间表达,讲好地域特色故事,要突出角色定位。一方面,要以地方故事讲述为基点,阐释国家发展理念与成就。在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理解新发展理念内涵、聚焦新发展格局着力点的基础上,梳理国家创新发展理念和地方典型案例经验,深刻阐释城市发展的整体成效、机遇挑战及其与国家发展理念的重要联结。另一方面,要立足本地区域特点,聚焦发展热点和创新亮点,再结合国际受众感兴趣的中国元素进行宣传,借地域文化讲好特色故事,以生动鲜活的内容直抵人心。

  国际传播中心的建设定位,决定了其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中必然要发挥重要作用。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不仅是信息发布平台,也是国际人文交流平台,还是产业集聚平台。要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鼓励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并善于运用外脑、外嘴、外笔提升说服力。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深化融合发展,打造可视化、智能化的海外交流产品和社交平台,推动中外交流产品和服务在海外落地开花。主动开展国际论坛、研讨会、文化赛事、展览展示等活动,深化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中外共建音乐学院等各种人文学院,促进双边人文交流。要积极承担中外民间交流活动、国际展会的宣传报道服务工作,参与和报道地方举办的重大活动和国际展会,进一步提升地方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积极探索地方形象推广与全球化表达新路径。

  (作者系南昌航空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2024巴黎奥运会特别报道
   第06版:综合
   第07版:资讯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知行
   第12版:智观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持续讲好中国故事
加强法治建设 优化营商环境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