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是全国旅游强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这里是一个“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旅游胜地,是“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是一个集名气、人气、财气于一身的膏腴之地。
婺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稳住、进好、调优”原则,落实全面建设“六个江西”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稳增长、防风险、保稳定、惠民生,跑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建设国家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
婺源勇当引领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和标杆,坚持以更新理念、更宽视野、更优体制持续优化“最美”内涵,推动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旅游发展格局。
体制机制大幅提升。机制顺则事业兴。实施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管委会实体化运作。旅游发展着力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建立“全县一盘棋”的旅游统筹推进机制,一切服务旅游、一切服从旅游。
景区品位提档升级。牢固树立“全域景区化”发展理念,以“一核两翼六区”为重点,全面推动江湾、文公山、汪口、灵岩洞等老牌景区提质升级,实现华丽转身。推进天佑火车风情小镇、梦里老家欢乐岛等旅游新项目建设。提升东线旅游首位度,推进大月亮湾区、大江湾区、大江岭区项目建设和篁岭上市及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做热北部片区旅游,推进国际茶旅村、大鄣山高山避暑度假区、华泰度假小镇项目建设,真正形成相对集中、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旅游集群。
旅游业态更加丰富。深入推进“旅游+”战略,丰富旅游产品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推动“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民宿产业遍地开花,全县精品民宿发展到800余家,其中高端民宿132家,厚塘庄园入选全国甲级旅游民宿(全省唯一)。创新“宿小二”旅游供应链,首批已吸纳40家精品民宿加盟。
古韵乡愁天人合一
让最美乡村展露最美风姿
婺源最大优势在生态,最大潜力在生态,最大责任也在生态。婺源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夯实生态基石造福今人,积蓄绿色资本泽被后代。
绿水青山全力守护。婺源通过人大决议,在全县范围内长期禁伐天然阔叶林,禁止化肥养鱼,执行禽畜养殖“三区”规划,注重山水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今年上半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地表水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通过将生态系统各类功能价值化,将无形的生态折算成有形的价值。积极探索建立古村古建所有权、经营权流转机制。婺源县因生态补偿的创新做法在第五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论坛上作典型发言。
城乡环境更加宜居。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高标准建设“最美县城”,建成文博艺术公园、饶河源湿地公园等七大公园和体育中心等三个中心。持续推进美丽集镇三年行动,秀美乡村建设在2018年完成“全县扫一遍”的基础上,2019年至2022年,每年优化提升打造106个新农村点,打造一批婺源特色景观村、特色村、田园村。
全力精准施策攻坚
项目建设助力全域乡村振兴
走进婺源,一个个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乡村振兴场景映入眼帘,一股股抢抓项目建设的强劲之风扑面而来。
加快生态工业绿色崛起。婺源以更紧步伐加快打好项目大会战,大力倡导“妈妈式”服务,快速推进万景智能制造产业园、伊兰文高性能纤维制造、伊西电气二期等亿元以上项目,投资8亿元的数字经济产业园顺利开工。去年,生态工业园区内26家企业实现纳税百万元以上,共完成税收5.85亿元,占园区总税收的90%。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婺源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把脱贫村打造成景区景点,把濒危老宅打造成乡村民宿,把传统产业打造成优势产业,把农家特产打造成旅游商品,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52元,同比增长10.5%。
加快现代农业高效发展。积极策应省政府“四绿一红”品牌战略,大力实施有机茶发展战略,全县茶园面积20.5万亩,婺源绿茶品牌价值29.13亿元,茶产业实现综合产值45亿元。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签订了乡村振兴共建协议,做大“油菜花经济”。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吸引14家企业入园、9家企业投产,正稀茗茶建成全国首家数字化茶厂,婺芝源灵芝生态康养园、万亩香榧种植基地等项目成为现代农业新亮点。
着力彰显文化特色
不断丰富最美乡村“美丽内涵”
文化是婺源的“根”和“魂”。婺源夯实文化根基,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把婺源打造成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县。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婺源大力建设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婺源徽剧传习所、华龙木雕厂等50多个传承基地和长径傩舞、大畈歙砚制作等7个保护小区,把传承非遗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4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活力。目前,婺源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8家,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41人,国家非遗项目增至6个,居全省第一。
彰显文化大观园魅力。物元艺术馆、非遗展示馆、沙画馆等城市文博艺术馆群已然成为婺源的新地标文物。建筑认领、易地搬迁等多种古村落创新保护机制多管齐下,形成以“篁岭模式”“汪口模式”“九思堂模式”“严田模式”等为代表的古建保护性开发模式。坚持“将徽派进行到底”,婺源成为了全国知名写生基地、摄影基地、影视基地、文创基地。
多方位推动文旅融合。“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婺源坚持推动文旅融合的工作思路。找准文旅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旅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大力推动婺源茶艺、歙砚制作、徽剧表演等一批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进景区,让游客们“零距离”、面对面地体验非遗瑰宝。
全力维护和谐稳定
推动婺源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婺源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真抓实干创一流,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的发展新局。
以更高标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分领域推进全县662个基层党组织完成“三化”建设。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现“村村过十万”。3300余名党员到社区“结对共建”。持续构建“自然生态好、政治生态也要好”,打造廉洁旅游资源、廉洁乡村、廉洁教育等特色品牌,全面推进勤廉婺源建设。
以更强举措加快民生事业发展。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174个。投资7亿余元先后建设了文公中学和1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等项目建设。“老年幸福食堂”模式深入推广,保障性安居工程、危旧房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扎实推进,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加快依法治县进程。创新开展“守三规、创四无,推动平安村居建设”,涌现了一批法治示范村、示范社区和平安景区。深入提升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县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连续16年获得全国平安建设示范县称号,两次获得全国平安建设的最高奖杯——“长安杯”。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婺源将按照“最美乡村要‘美丽无死角,美丽有内涵’”的要求,聚力打造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全国乡村振兴先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平安建设样板区,让最美乡村焕发时代光彩、展露最美风姿,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洪容辉 单长华 肖 维/文 (本版图片由婺源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