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核废油变身玻璃体

  朱宸廷

  放射性有机废油不仅易燃易爆,还具有化学毒性和放射性毒性,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运输时易发生泄漏,是全球环境治理中的棘手问题。

  近日,东华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子凡、黄剑领衔的团队研发的“核工业放射废油吸附固化与最小化减容技术”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产业赛道金奖,这项技术填补了我国该领域上的空白。

  项目的创意来源于一次交流。2021年,李子凡、黄剑跟随指导老师刘云海去某核工业单位交流,参观时走进一个足球场大的核废料库,放眼望去,里面堆着许多核废料。该单位负责人指着其中的核废油说:“这些核废油已经存放10多年了,我们无法处理。”

  据了解,当时最先进的核废油处理技术核心是美国某公司生产的一款吸附材料,该技术已垄断全球市场30年之久。作为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专业的学生,科研方向正是放射性废物处理,于是他们萌生了一个想法:要研发一款新型核废油吸附材料。

  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干。他们经过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吸附固化—焚烧减容—玻璃封装”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把核废油固化成玻璃体。前期在实验室进展还算顺利,可进行量产试验时,却遇到了难题。2021年暑假,李子凡等人多方申请,在抚州某地一破旧厂房的反应釜里开始试验,试验从早上8时许进行到第二天凌晨2时。

  “当天白天气温高达40℃,旧厂房里没有空调,闷在厂房里,衣服都湿透了。”李子凡回忆道,“实在热得受不了,我们就把车开进厂房,一边盯着反应釜一边躲在车里吹空调降温。”

  没有适配的设备就自己动手改造,没有电路和水路就自行设计;没有电灯就打开车灯照明,没有运输车就人力搬运,一天下来平均每人累计搬运4吨原料……

  然而,第一次试验还是以失败告终。回校后,团队成员经过分析判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搅拌桨,于是连夜加班加点改进搅拌桨的形状和尺寸,开始了第二次、第三次试验……通过各种试验参数的调节,按照不同的比例,制备吸附力强的材料,终于在2022年6月10日,成功研发出第一代产品“DH001”,并实现一次性生产百公斤核废油吸附材料的量产。

  “DH001”一经问世,便吸引了某研究院的目光。当时,该研究院需要将数百公斤的核废油外运,正苦于没有吸附材料。2022年6月底,团队便火速生产了200公斤的“DH001”,通过吸附固化,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研发成果初见成效,团队成员信心大增,黄剑说:“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实现技术的产业化,争取让我国在核废油处理领域从跟跑者成为领跑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赣江新闻
   第07版:资讯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法治
   第11版:教育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安义
   第14版:三农
   第15版:综合
   第16版:健康
敢闯会创才青春
稀土开采 向“绿”而行
核废油变身玻璃体
“绿果果”变成“金元宝”
“智赋羽翼” 飞扬青春
小小防丢器 放飞创业梦